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从十八大到十九大,为你关心的“全球治理”划重点!

全球治理 2021-02-06

10月18日上午9时,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中国正式进入“十九大时间”。对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来说,十九大无疑是又一座里程碑。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十八大以来全球治理的十大成就吧!


1

成就一: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协调解决全球治理难题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其全球性影响早已超越了双边关系范畴。5年来,中美关系发展继续呈现积极势头,双方通过一系列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习奥会、习特会达成广泛共识,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2

成就二:巩固G20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引领G20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

G20杭州峰会是中国首次以塑造者、创始国和核心参与方身份参与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2013年以来,中国积极与发达国家联手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加强金融风险管控,推动全球治理架构和IMF和世界银行的份额改革。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要让G20真正成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器”、全球增长的“催化器”和全球经济治理的“推进器”。

3

成就三:人民币加入SDR,催化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北京时间2015年11月30日,IMF正式宣布人民币于2016年10月1日正式加入SDR,它是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第一个真正新增的篮子货币,也是第一个来自发展中国家的SDR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加入SDR是人民币国际化迈出的重要一步,它意味着世界对中国日益增强的影响力和发展潜力的高度认可。

4

成就四:成立金砖银行和亚投行,完善全球金融治理格局

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通过加强合作推动了全球治理结构改革。2013年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在G20峰会上首次亮相,对于增强金砖国家应对风险能力,推动国际金融新秩序构建有重大意义。2014年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成立,并于2015年7月正式开业。在各方的努力下,由中国倡议设立、57国共同筹建的多边金融机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于2015年12月25日宣告成立,并于2016年1月16日正式开张。亚投行和金砖新开发银行是现有全球多边开发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有力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增长。

5

成就五:“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建立更广泛国际合作框架

2013年,习主席提出了“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目前已获得100多个沿线国家和诸多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它以经济和人文合作为主线,将中国与不同国家的发展规划进行合理对接,代表了一个更大范围的国际经济合作框架,有助于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2017年5月14-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是2017年中国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对推动国际和地区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9月3-5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福建厦门举行,引起全球广泛瞩目。以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为首的几个新兴经济体承诺加强合作,为全球化提供新的助力,这足以为全球市场带来信心和鼓舞。

6

成就六:以最积极的姿态推动巴黎气候协定达成,体现大国担当

绿色梦已经成为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2015年,习主席亲自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系统提出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主张,以最积极的姿态推动巴黎气候协定达成,体现大国担当。在国际舞台上,中国一方面通过G20、金砖、APEC、中美、中欧、中法对话等平台,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另一方面,以身作则加大对较不发达国家和岛国的资金与技术输出力度,建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7

成就七:积极完成自贸区建设,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我们的自贸区发展目标就是要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建设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中国目前在建自贸区20个,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已签署自贸协定15个,涉及23个国家和地区。2014年APEC峰会正式启动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进程,在该进程下,与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和老挝进行了关税减让谈判。自由贸易区建设是“一带一路”建设“五通”中贸易畅通的重要内容,近两年,中国加快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自贸区建设,已与沿线11个国家签署并实施了自贸协定,包括最新在2017年5月中国与格鲁吉亚签署的自贸协定,使中格经济贸易关系翻开新的一页,对“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8

成就八:持续深化南南合作,实现历史性新跨越

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主持南南合作圆桌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南南合作升级提供了新理念、新模式和新动力,引领南南合作实现历史性新跨越。习近平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承诺:中国将秉持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原则,采取一系列实质性举措,包括建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投资、免除对有关最不发达国家债务,一起走向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之路。

9

成就九:推进中非务实合作,打造中非“命运共同体”

中国—非洲,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非洲是中国对外援助重点地区之一。2013年习近平访问非洲时提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概念。2015年12月习近平再次访问非洲,进一步提出“携手并进、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中非友好合作新理念,承诺提供600亿美元,支持中非10大合作计划,推进中非合作进入全面务实推进的新阶段。

10

成就十: 成立中国拉共体论坛,影响全球治理格局

中国和拉美同属发展中国家,都是促进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和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力量,中国政府一贯重视发展同拉美国家的关系,近年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拉关系进入加速发展轨道,各领域合作不断扩大和深化。2014年7月份,在巴西举办的中拉领导人会晤上,正式成立中国拉共体论坛。中拉双方在全球治理、可持续发展、气侯变化、网络安全等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持有相同或相似立场,在联合国、世贸组织、20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保持着良好合作。推进中拉全面合作关系,符合中拉双方的共同利益,也有利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


自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以更加自信、更加主动的心态在全球治理中发挥了重要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的作用。在全球治理议程上,中国正从规则接受者向制定者转变,从被动参与者向主动塑造者转变,从外围协商者向核心决策者转变。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在北京召开,习主席做了长达3万字的报告,与十八大报告相比,全球治理仍占据着不小的篇幅。另外,本次十九大报告中对智库建设也有所提及,未来,智库应发挥自身作用,为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建设积极献言献策。


让我们一起来梳理十九大报告里的全球治理观吧:


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正确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


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关 于 我 们


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Global Governance Research Center,RUC)成立于2017年3月9日,是北京巨丰金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马琳女士向中国人民大学捐赠并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负责运营管理的教育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由原外交部副部长、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何亚非领衔,前中国银行副行长、国际商会执行董事、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张燕玲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旨在构建高层次、高水准的全球治理思想交流平台,并向社会发布高质量的全球治理研究报告,努力践行咨政、启民、伐谋、孕才的智库使命。



欢迎关注全球治理官方微信公众号
globalgovernance2017

更多阅读:

【重磅】中国智库未来五年欲培训800-1000位全球精英

【聚焦】王文:主动塑造美国社会

【荐读】何亚非:从全球治理改革到重塑国际秩序

【动态】打造中国思想平台,争创世界一流智库(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聚焦】周晓晶:五年砥砺奋进,见证中国巨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